手写板

云居寺点击在线发音

简介

  在北京市房山县西部山区。隋代僧人静琬创建。全寺依山而筑,坐西向东,中路有院落五进、殿宇六重,南北有双塔对峙,左右两路有僧房、客舍、行宫,整个建筑雄伟壮丽。静琬鉴于北周武帝灭佛教训,为保存佛教经典,实现其师慧思遗志,发愿将佛经刻石,收藏于此。静琬死后,不断有人来此镌刻石经,辽金时期,在寺南挖穴藏经,并建压经塔,即云居寺南塔。自隋至明,历时近千年,刻经千余部,开凿藏经洞九个,共藏经板一万四千余块。抗日战争时,云居寺为日军炮火所毁,仅存北塔、十座小塔及石经板。北塔为辽代所建,高三十米。雲居寺和石经山附近,还保留唐、辽代石塔、砖塔六座。这些佛塔和石经板是研究书法及宗教史的宝贵资料。


相关词语

云门1.周六乐舞之一。用於祭祀天神。相传為黄帝时所作。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郑玄注:“此周所存六代之乐,黄帝曰《云门》、《大卷》。 黄帝能成名万物 ...

禪居僧人居住之所。指寺院。 隋江总《修心赋》:“邇迺野开灵塔,地筑禪居。” 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悲梵室之未宏,悼禪居之犹褊。” 宋苏軾《白云居》诗:“禪居何所有,户牖白云分。” 金刘仲尹《西溪牡丹》诗:“我欲禪居净餘习,湖滩枕石看游鱼。 ...

中峰1.半山;山腰。 北周王褒《云居寺高岭》诗:“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唐权德舆《戏赠天竺灵隐二寺寺主》诗:“山僧半在中峰住,共占青峦与白云。”2.主峰。 ...

通理... 王者通理之。” 宋王禹偁《与冯伉书》:“今有商於之命,而亲友间往往相唁,诚以閤下通理是郡也。”4.连通的纹理。 唐白居易《云居寺孤桐》诗:“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水云身佛教语。指行脚僧。因其身如行云流水,居无定处,故称。亦泛指来去自由、无所羈绊之身。 宋周邦彦《迎春乐》词之二:“他日水云身,相望处,无南北。” 宋陆游《自小云顶上云顶寺》诗:“缚裤属櫜鞬,哀哉水云身。” 钱仲联校注:“水云身,佛家语,行脚僧之称,行云流 ...

梵响... 念佛诵经之声。 南朝梁元帝《梁安寺剎下铭》:“宵长梵响,风远钟传。仙衣有拂,灵剎无边。” 北周庾信《和从驾登云居寺塔》:“隔岭鐘声度,中天梵响来。” 宋欧阳修《宿广化寺》诗:“樵歌杂梵响,共向松林归。” ...

桐子1.梧桐树的果实。 唐白居易《云居寺孤桐》诗:“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2.油桐的果实。可榨桐油。3.儿童,童子。桐,通“童”。 汉扬雄《法言‧学行》:“学则正,否 ...

白云苍狗同“白衣苍狗”。清姚鼐《慧居寺》诗:“白云苍狗尘寰感,也到空林释子家。” 清惜秋旅生《维新梦》:“白云苍狗,溯前尘往事,不堪回首。” 鲁迅《<华盖集>后记》:“真是世事白云苍狗,不胜感慨繫之矣!” ...

重峦犹重巖。 北周庾信《和从驾登云居寺塔》:“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臺。”

石经... 石经考》、清万斯同《石经考》、近人张国淦《歷代石经考》。2.刻於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附近的石经。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到明代万历、天啟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為止,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 唐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