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义词相互解释词义。如《说文、人部》:“何,儋也。”“儋,何也。”
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清陈奐《<诗毛氏传疏>叙》:“窃以《毛诗》多记古文,倍详前典,或引申,或假借,或互训,或通释,或文生上下而无害,或辞用顺逆而不违,要明乎世次得失之跡,而吟咏情性,有以合乎诗人之本志。”如:《尔雅‧释宫》:“宫谓之至,室谓之宫。”宫、室互训。
汉义训1.大义的垂训。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曲从义训,以示大顺。”2.泛指教诲。 宋曾巩《代皇太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而况皇帝陛下处父子之间,常先义训,君臣之际,每徇公言。” 元郝经《浑元刘先生哀辞》序:“格言义训,虽屡得闻,而顽钝椎鲁之资,桿棘而不 ...
汉转注... 之一。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人解释大有歧异,清戴震、段玉裁认為“转注”即互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故曰“转注”。5.即酒注子。 清陶煒《课业餘谈‧人事杂解》:“转注,吐酒终日不已,借以拟人之 ...
汉离情... 郭沫若等集校:“《海王篇》‘藉於人,此隐情也’,《轻重甲篇》‘藉於万民,是隐情也’,彼二篇言‘隐情’,此言‘离情’,离与隐可為互训。盖隐则离,离则隐矣。意谓使人绝离情欲也。”2.别离的情绪。 《文选‧任昉<出郡传舍哭范僕射>诗》:“将乖不忍别,欲以遣离情。 ...
汉长短1.长和短。指距离、时间。 《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晋向秀《难嵇叔夜<养生论>》:“若性命以巧拙為长短,则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尧、舜、禹、汤、 ...
汉譬况1.北齐顏之推《顏氏家训‧音辞》:“逮郑玄注六经,高诱注《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製《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 明杨慎《丹铅杂录‧古人多譬况》:“秦汉以前,书籍之文,言多譬况,当求於意外。” 刘师培《文说‧和声》:“同一字而音韵 ...
汉发明1.使聪明。 《文选‧宋玉<风赋>》:“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寧体便人。” 吕延济注:“发,开也。言能开耳目之明。” 《后汉书‧马融传》:“若乃《阳阿》衰斐之晋制,阐蛙华羽之南音,所以洞荡匈臆,发明耳目。” 《坛经‧机缘品》:“﹝永嘉玄觉﹞因看《维摩经 ...
汉舛驰1.异道而驰。 《淮南子‧说山训》:“江出岷山,河出昆仑,济出王屋,潁出少室,汉出嶓冢,分流舛驰,注於东海。所行则异,所归则一。” 《汉书‧扬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 顏师古注:“舛,相背。” 唐辩机《<大唐西域记>赞》:“然尚群言纷纠,异议舛驰,原始 ...
汉相顾1.相视;互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着书,諮东方朔,於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唐白居易《长恨歌》:“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宋苏軾《上神宗皇帝书》:“而相顾不发,中外失望。” 清昭槤《啸亭杂录‧孝感之战》:“嗣闻為余 ...
汉运转I1.犹言转运粮食物资。 汉荀悦《汉纪‧平帝纪》:“莽(王莽)怒,策尤(严尤)為庶人,以董忠代之,师久屯不行,运转不已,天下骚动。” 《北史‧魏纪叁》:“夏四月丁未,曲赦徐豫二州,其运转之士,復租叁年。” 清侯方域《豫省试策》之四:“以治河為名而取之民间者,本折工 ...
汉趋舍1.亦作“趋捨”。取捨。亦引申為好恶。 《韩非子‧解老》:“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 陈奇猷集释:“趋舍,即取舍。”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故虽位显名美,门齐年敌,而趋舍异规,业尚乖互者,未尝结焉。” 唐骆宾王《萤火赋 ...
常识典故
契文举例山口大口费律母拟古运动提学道普陀宗乘之庙浅绛山水热依斯制西魏靖江王府遗址侯车室卡达耶夫双剑誃诸子新证服务院科洛弟粱思永维科英法诸国编年史静静的群山马太·巴黎一丸封七世珥貂七擒略三刀三握发三箭不设弦东山谢安石云间陆士龙京兆田郎